奮斗正當時丨馬雙偉:深耕材料性能極限測試的“破壁者”
科技強國之路,如攀越險峰,如逆溯冰河,其中夷險,唯有履之者知。他深知,但卻從未動搖。他就是國機集團2024年勞動模范,中國農機院所屬中機試驗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機試驗”)首席技術專家馬雙偉。作為高端材料力學性能測試技術的“接棒人”,他帶領團隊創新研發、持續改進硬核的國產化裝備,讓-269℃至3000℃的極限戰場成為支撐大國重器材料安全的關鍵平臺。
勇擔重任 履踐致遠
“材料在超高溫、復雜介質耦合環境下的真實力學性能,是航空航天、核能尖端裝備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馬雙偉深知這一點,也始終牢記著這項重點攻關任務。
自投身于極端近服役環境力學測試系統研發以來,為解決3000℃測量溫度均勻性較差、變形測量不準確等問題,馬雙偉帶領團隊攻克了3000℃超高溫變形測量及溫度均勻性控制問題,研制了3000℃通電加熱力學試驗測試系統。
早期超高溫材料在實際服役環境下氧分壓對其性能影響無法精確評估,為解決這一測試難題,他帶領團隊攻克了氛圍精確模擬、高溫材料氧化,高溫加持可靠等一系列的技術瓶頸,研制了2200℃超高溫多參數熱-力-氧耦合材料力學測試系統;面對2500℃輻射加力學測試系統熱能耗高、溫度均勻性差等問題,通過仿真優化發熱體結構及保溫層結構,創新性提出組合保溫結構,將溫度均勻性由1.5%提升到1%,能耗由100kW降至60kW。由他主持完成的“3000℃通電加熱力學試驗測試系統”與“2500℃輻射加熱力學測試系統”,被中國儀器儀表協會鑒定為“國內領先”,切實推動了我國高端試驗裝備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產品的研制解決了高端材料力學測試“卡脖子”難題。研發成果落地生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三院、四院、六院,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硅酸鹽研究所等頂尖研發機構與學府,均成為這些“國之重器”的重要用戶,為高溫合金、陶瓷基復合材料等關鍵戰略材料的研發與安全應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堅實可靠的“中國數據”基石,強力支撐了相關領域核心競爭力的躍升。
立標引航 賡續華章
馬雙偉深諳,真正的自主可控,在于構建牢不可破的技術體系和生生不息的人才梯隊。他主導構建中機試驗電氣標準化體系,編制核心設計規范(如“中機試驗裝備電氣設計裝配規范V1.0”)與軟件模板,打造基礎元器件庫,大幅提升研發效率與產品可靠性,為企業規模化、高質量發展奠定根基。由他主持編寫的“高溫蠕變持久試驗機”企業標準榮膺“企業標準領跑者”。
作為核心專家,馬雙偉還深度參與《金屬材料疲勞試驗軸向應變控制方法》《金屬材料單軸拉伸蠕變試驗方法》等5項國家標準及3項團體標準的制定,將前沿實踐凝練為行業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作為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研究生導師,以及《工程與試驗》雜志青年編委,他傾囊相授,為國家試驗裝備與材料研究領域持續輸送精銳力量,確保創新血脈永續。
材料強,則裝備強;裝備強,則國家強。馬雙偉帶領團隊以智慧為錘,以匠心為砧,在材料測試的隱形戰場,為鍛造支撐中國崛起的“鋼筋鐵骨”傾注滿腔熱血。未來,他仍將繼續在材料性能的極限測試領域深耕,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貢獻力量,用實際行動書寫科技報國的新篇章。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編輯:楊雅玲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關注國機集團微信:sinomach-v


請先 登錄后發表評論 ~